新闻中心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总体部署”将面世
时间:2013-11-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日闭幕。会前引发舆论广泛猜测和讨论的中国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这也被视作习李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的本次大会,将如何绘就改革总路线图,各界抱以期待。
  
  全会今日闭幕“改革总体部署”将面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119日在北京召开,12日闭幕。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按照惯例,全会闭幕当日晚间将发表公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微博)向中新网记者谈道,这种新闻式的公报,将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报旨在向全党、全社会通报本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尤其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对整个会议的全面介绍。
  
  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风暴中,多名省部级官员落马,其中包括三位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成员,即中央委员、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以及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和中石油原副总经理王永春等两位中央候补委员。分析认为,上述官员应该无缘本次全会,至于此次全会公报是否会涉及其委员资格的变动情况,值得观察。
  
  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前于10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进行了修改,并提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决定》应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汪玉凯说,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或将开启中国改革“2.0时代”,那么这个《决定》就将是对“2.0时代”的总部署。
  
  谈及会议公报与《决定》的关系,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谢春涛教授告诉中新网记者,公报是关于全会情况的全面介绍。会议成果不仅仅是《决定》,当然《决定》是会议最主要成果。
  
  如何回应关切“纲领性文件”备受瞩目
  
  随着会议接近尾声,舆论渐渐聚焦这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被舆论解读为“中国改革新程的总纲领”。
  
  有外媒直接指出,“全球视线聚焦东方,急欲一睹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改革方案真容。”观察中国社会,改革方案将如何回应民意关切,也成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各界之所以如此关注三中全会,反映出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是深得大家认同的。”谢春涛说,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在他们看来,改革不光对国家利好,对个人更有切身利益。正因如此,中国民众才如是期许此轮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惠及人民。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有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改革诉求集中聚焦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硬骨头”。
  
  在汪玉凯看来,即将面世的《决定》,虽是纲领性的改革方案,但对民众的改革期待料将予以回应。他说,“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社会关切的‘硬骨头’,改革方案应会给出具体、新颖、清晰的路径,不会太过于笼统和模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微博)向中新网记者分析称,这份关乎中国改革命运的顶层设计,将会强调整体性、协同性与全面性。
  
  “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改革,这次会议将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竹立家说。
  
  “除经济改革之外,解决腐败的政治改革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体制改革等也迫在眉睫。”张希贤也谈到,当下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改革与升级,其中,发展是主线,反腐败的政治改革是保证,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建设等则是基础。
  
  改革将进落实周期:破利益格局阻力伴全程
  
  利益格局要调整,体制机制要创新,各方诉求需平衡,发展方式待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改革的“攻坚战”其实才刚刚开启。
  
  按照惯例,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将在全国掀起,中央和各地也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传会议精神。在受访专家看来,这种学习贯彻本身也是再度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过程。
  
  “改革就是要调整利益格局,改革的推进需要全社会协同,总体改革方案公布后,全社会要对这一方案再度达成共识,要让各方都能认知、认可这个方案,将改革决心化作社会行动。”汪玉凯说。
  
  竹立家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制度推动,也需要制度联动,在总体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将围绕这一改革路径出台具体配套改革措施,此后,中国全面改革的格局才能展开。
  
  “总体改革方案公布之后,中国的改革就进入‘落实周期’,而这个阶段才是改革的关键。”在竹立家看来,改革的推进要看落实的效果,改革的意义要看落实的质量,改革的难度则要看落实的阻力。
  
  竹立家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日趋固化的利益藩篱,“触动利益之难”不仅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还更多地体现在改革部署的落实过程之中。
  
  分析称,此次全会出台的总体改革方案,将是化解社会深层矛盾、纾解内部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药方”。然而,有了“药方”,改革战才刚刚开打,战役的前方,则是一条充满险阻挑战的荆棘之路,这需要执政层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协同联动。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061亿元,同比多增7亿元,环比少增2809亿元。

  对于10月份新增贷款数量较少的原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分析,10月份银行资金面相对偏紧,货币市场利率在下旬明显走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季初财税上缴较多,形成存款余额明显净减少;另一方面是央行改变持续公开市场净投放格局,本月净回笼货币1575亿元,进行了明显的流动性对冲;此外,规范同业业务、理财产品入账方式调整也对存款带来了影响。

  他认为,在需求端,经济企稳、潜在信贷需求扩张是积极因素,但四季度银行信贷计划总体较低、行业不良压力有所上升及央行重申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等限制因素,都对10月份贷款投放形成了一定约束。

  截至10月末,广义货币余额107.02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分别比9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1个和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3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9%,与9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56万亿元,同比增长8.0%。当月净回笼现金897亿元。

  据央行初步统计,1~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8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81万亿元。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856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4342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增速放慢,这同有关部门加大对影子银行监管力度有关。10月份,委托贷款增加1834亿元,同比多增89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04亿元,同比少增104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98亿元,同比少增112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067亿元,同比少1925亿元。

  鄂永健说,结合经济企稳的宏观格局,加之出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的考虑,预计年内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中性,利率和准备金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将会频繁使用,以调节短期市场流动性波动。

 

   日前,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信息核对校验机制的通知》银发〔2013256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支付机构、备付金银行每日核验客户备付金信息,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这是人民银行强化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业务管理、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一个重要措施。

  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是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实施监管的核心。20136月,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3〕第6号公布,全面规范客户备付金的存放、归集、使用、划转等存管活动,对建立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信息核对校验机制提出了原则要求。《通知》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核对校验的内容、方法、主要过程和规则要求,旨在通过支付机构业务系统与备付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信息之间的核对、校验,发现与防范支付机构挪用客户备付金的行为,构筑客户资金安全防线,切实保障广大客户权益,维护金融稳定。